杨永德:用书画历练自己
人常说:人过三十不学艺。
当一个年近花甲的人,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丧失劳动能力后,他该怎么办?是等待家人和社会照顾,还是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万荣县王显乡杨庄村杨永德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今年79岁的杨永德,在他58岁时因车祸而右腿截肢,安装了假肢,行动不便。当年发生车祸后,杨永德也曾痛不欲生寻短见,也曾反复思量过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但是,在亲人的劝导下,他很快调整了情绪和思路,决心振作精神,身残志坚,靠自己养活自己,帮助家人。他根据自己一直以来热爱书法、擅长绘画的特点,决定在这方面着力发展、有所成就。
杨永德先从楷书开始,从绘画基本功开始练习。他买来古代名家字帖,日以继夜的练习,废寝忘食的临摹,毛笔不知秃了多少支,用过的纸更是数以千计。为了节省资金,他就用水来代替墨汁;用大地代替宣纸。也许不够规范,也许写得不够好,却也自得其乐。有一段时间他无比沉沦,不愿再写字。觉得自己都快六十的人啦,还需要这样劳神费力的,图了个啥?可他的心里始终有那么一个念想,时不时地挠一挠他,让他总觉得生活缺了点什么。 终究还是没有办法放下自己钟爱的毛笔字。起初,妻子并没有觉得这会对他们的生活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然而时间久了,生活的艰难,孙子上学要接送,老人看病要花钱,种植果树费力又费钱,老伴 “不切实际”等一大堆的事让她心里终究还是升起了无名的怒火。
一次干完地里农活回来,在妻子做饭的空当间,他人就不见了,之后妻子发现他一个人正躲在小房间里拿着毛笔练字呢。再看地上,摊开了一堆墨迹未干的纸张,墨迹弄得到处都是。爱整洁的妻子一下子就火了,“我在那边给你做饭,你在这边悠闲地写这玩意,弄得地上乱七八糟的,这些能顶钱用吗?”说完,愤怒的妻子一脚就踢翻了放在地上盛墨汁的脸盆,骂骂咧咧转身离去。 “我没有什么天赋,也没有从师,只能靠勤学苦练,可一个残疾人,行走不便,你还想怎么样呢?”那段时间,他常常反问自己,这么做究竟图了啥,又究竟是为了什么,难道自己不干啥,孩子们还不把自己养老送终吗? 直到有一天,他在街上装裱一幅自己写的字时,一位颇有风度的文化人前来向他询问字的出处,要求买下这幅字。他愣了,连忙说:“这不是什么名家作品,是我自己随便练习写的。”对方惊愕地“啊”了一下,却仍然坚持要买。在对方肯定和赞叹的眼神中,杨永德似乎找见了自己脑子里疑问已久的答案。他激动万分,他明白自己几年来的坚持是为了什么,他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活着的尊严!残疾人也是人,也有追求梦想的权利,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从此,杨永德更加刻苦练习书法与绘画。工书而善画,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初印象。执着追求、勤学苦练、勇攀高峰是他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心里有一个信念,一定要融合书风差异很大的大师所长,以便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他先临摹王羲之兰亭序,接着是圣教序及其代表作十七帖,后来就是欧阳中石的刻石题字。杨永德不仅在楷书上造诣很深,而且在隶书、篆书方面也颇有成就,深得其奥妙。
如果说书法是抒胸中浩荡之思,那么其丹青就是写奇异之趣。杨永德颇爱中国画,尤其钟情于花鸟,特别是牡丹、梅花等。他的画作诗情画意尽含其中,把花鸟技法中的各种点线皴法,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以表达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越老越年轻的情调,让人感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看过他的《梅花》《牡丹》等画作后,人们似乎都为其老当益壮的精神所折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杨永德的书法、绘画作品达到了较高水平,声名远播,本县及邻县里的同行们常常慕名而来与他交流。
老杨现为王显乡诗词书画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2012年他以其真才实学获得中国书院颁发的“中国书画艺术家”证书,并终生享有此资格。他的书画作品国家有关专业部门标定价格为每平方尺3000至5000元。
积极为群众服务、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是杨永德的一贯追求。他先后在王显、杨庄村开设书画牌匾门市部,做些小本生意,维持生计,自强自立。为了制作牌匾,老杨10多年前就学会了电脑刻字,他做出的门面牌匾在十里八乡声誉极佳,每天来订购文化用品和制作牌匾的人络绎不绝,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兴旺的人气、快乐的喜气和源源的财气。
每到逢年过节,他还免费为群众书写喜联,村里红白喜事,有求必应,义务书写。谁家儿子娶媳妇,谁家闺女出嫁,都愿意请老杨来写对联。乡亲们亲切地说:“老杨编写的对联,幅幅都符合我们的家情、民情和村情,咱老百姓如今还真离不开他!”
如今,79岁的杨永德同志每天还笔耕不辍,勤学苦练,艺无止境,其乐无穷。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意外伤害是常有的,伤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残志衰。身残志坚,拼搏有为才是正道,这方面杨永德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愿更多的健全人、残疾人都能像老杨那样,自强自立,追求幸福,快乐一生,奉献社会。
来源:万荣县委新闻中心 王轶丹 畅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