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准实际 精准分类 瞄准帮扶 探索贫困山区残疾人脱贫新路子
◎隰县残联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是关键,贫困山区是难点,贫困山区中的贫困残疾人更是难中之难。那么作为国家级贫困山区县级残联,怎样在全县扶贫攻坚工作中有所作为?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切准实际,精准分类,瞄准帮扶,探索出一条初步适用贫困山区残疾人脱贫达小康的路子,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据统计,我县残疾人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7%,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数覆盖率达95%,城乡残疾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城乡残疾人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6%,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率达到85%,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70%,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76%,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比例达到95%。全县1165户3053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2016年有277户773口人脱贫,剩余888户2340口人2017年将全部脱贫。
一、划分类型,针对帮扶 (一)家庭中仅有女性家庭成员残疾的,实施自主创业、自我发展,注重引导型帮扶。城南乡车家坡村35岁的赵永灵,肢体二级残疾,随着年龄增大,加上贫困,一度精神不振,整天不出门,与家人闹矛盾,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县残联得知后,把她列为重点帮扶对象,注重引导她发挥自身特长,自主创业,在给她进行危房改造的同时,还扶持她办起了小卖部。经济有了保障,她变得自信起来,除每天经营小卖部,还上网聊天,通过网络招来了一名来自湖南的新郞。婚后,赵永灵不甘人后与丈夫共同创业,彻底摆脱了贫困。还凭着一副好嗓子,参加了隰县残疾人文化艺术团,既自娱自乐,又有商业演出收入,实现了物质、精神双丰收,体现了县残联引导型帮扶成果。在她的典型带动下,全县120余户残疾人家庭逐步摆脱经济困难,走上了致富道路。 (二)家庭中仅有男性家庭成员残疾的,实施了普惠共享、特惠优享,重点关照型帮扶。寨子乡中桑峨村49岁的史兰平,五年前脑出血致肢体二级残疾。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史兰平精神几乎崩溃,想一死了之,妻子李立珍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两个未成年孩子,丈夫的一场病不仅花去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十几万外债。县残联针对这一家庭实施了重点关照型帮扶,2012年在县残联的帮助下,他家在县城开了一家洗车店,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不仅还清了所欠外债,还供女儿上了大学、儿子娶了媳妇;女儿上学期间还享受了省彩票公益金助学金,毕业后又经过县残联培训安排到隰县少年儿童康复教育中心当康复助教;帮助他家加入隰县丰达有机梨果专业合作社,发展玉露香梨8亩,目前已进入盛果期,仅梨果收入将突破10万元。被从贫困死亡线上拉回的史兰平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县残联救了我们这一家”。全县有50余户残疾人家庭通过这种模式逐步摆脱了贫困。 (三)夫妻双方都有残疾的,实施了兜底保障、因势利导,多管齐下型帮扶。午城镇杜家村村民冯双生肢体四级残疾,妻子解雪萍下身瘫痪属肢体一级残疾,冯双生的弟弟冯双平智力一级残疾。面对这样的家庭,冯双生经常借酒浇愁,一筹莫展。县残联针对这个家庭,依据政策,全力兜底。补助1.2万元实施了危房改造;帮助栽植玉露香梨3亩;帮助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贫困残疾人生活补贴;帮助这个家庭唯一的女孩冯莉清转到县城一小上学;协调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冯莉清的事迹,挖掘贫穷后面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的共同帮扶下,这个濒临绝境的家庭收入增加了,家居环境改善了,孩子学习上进了。全县26户类似家庭我们正在实施帮扶中。 (四)针对家庭子女残疾,实施了扶智先行、医康并举,综合措施型帮扶。2015年,在县残联的支持下,隰县的民办特殊教育学校投入运营,7—14岁智力、精神残疾儿童有了专门的教育场所。2016年,县残联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科局的大力支持下建成全市县级唯一的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中心,目前已投入运营,18名7周岁以下的脑瘫、弱智、自闭症儿童走进了教室,接受医疗、康复、教育、培训一体化免费服务。午城镇西曹村7岁的先天性失明盲童张鑫磊,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在家照看孙子,眼看着同龄孩子都上了学,一家人非常着急,可是盲童要上盲校必须到省城,县残联求助省市残联,联系到省城盲校,因每年需1万多元的食宿费用,未能入学。县残联没有放弃这个孩子,一方面联系社会捐赠1万余元,另一方面联系康复指导员上门教小鑫磊使用盲杖、跟踪服务,为明年上盲校做准备。目前全县有19名类似张鑫磊的孩子我们正在积极帮扶。 二、依托产业,大力帮扶 隰县是革命老区、国家级贫困县。县残联紧扣县委、县政府决策,把残疾人攻坚脱贫达小康融入全县发展大局,把残疾人脱贫的希望寄托在产业发展上,结合全县残疾人的区域分布、经营能力、体力智力,大力发展梨果业、养殖业、种植业,促进他们增加收入,尽快摆脱贫困。 (一)靠政策扶持发展产业。党的政策就是推动力。隰县是中国金梨之乡、酥梨之乡,特别是玉露香被誉为“中国第一梨”。隰县政府残工委出台了《隰县残疾人百村千户依托梨果产业精准脱贫实施办法》,大力扶持贫困残疾人发展玉露香产业,从技术培训、果树栽殖、果树管理、果品销售、果品贮存、果品加工等九个方面,为全县78个村的1000余名残疾人发展产业提供了政策扶持。马家村残疾人张金星新栽玉露香20亩,高接换优10亩,去年收入5万多元,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靠果树脱了贫。今年在省、市残联的帮扶下,建起了40万斤储藏量的恒温库一座,不仅方便了自己,还免费为有果树的贫困残疾人储存玉露香梨。目前,全县有300余户残疾人家庭依靠政策发展玉露香2000余亩。 (二)靠技术支持提升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充分利用中央、省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经费,有计划、针对性、分年度对残疾人进行技术培训。根据残疾人产业要求、身体条件和文化水平,围绕产业发展,结合就业市场,选择适合项目,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常规培训和专业培训相结合、县内培训和县外培训相结合的方法,确保了每个贫困户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增收技术。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几十场次的小型培训和专业培训。还对按摩、摄影、美容美发、电脑等十几种职业技能进行免费培训。全县就业年龄段有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培训率达到了60%以上。龙泉镇残疾人赵文龙通过参加省、市残联组织的陶艺培训,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残疾人陶艺比赛获得第35名的好成绩。 (三)靠基地示范带动产业。近年来,县残联依托省级“一店三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一批管理规范、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扶贫基地,充分发挥了基地带产业的推动作用。隰县余垣生态庄园专业合作社集核桃、种植、养殖多种经营于一体,张英瑞身患多种疾病,仍奋斗不已,承包荒山荒坡近千亩,山水田林路设施配套,农林牧副业整体发展,在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他吸收十几名残疾人到合作社就业,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同时帮助两位残疾大龄青年成家,在当地成为佳话。隰县顺民益养殖专业合作社针对15户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户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借羊还羊、种草养羊、五户联保、精准脱贫”扶贫模式,得到了市、县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其带动下全县目前有省、市、县三级产业扶贫基地6个,安排残疾人近100人,辐射带动200余户残疾家庭增加了收入。 (四)靠电商孵化扩大产业。“一码两站两园”是隰县电商扶贫孵化基地的扶贫模式。隰县残联顺势而为,在隰县电商众创园设立了残疾人众创平台,帮助全县残疾人通过网络销售产品。近年来,县残联通过对有志于电商的残疾青年进行培训,目前有30多名残疾青年从事电商工作。李妮柯是一名残疾女孩,多发性硬化无情剥夺了她求学创业的梦想,经过电商培训,她鼓起勇气自己开起了网店,足不出户实现就业,月收入近1000元,靠电商实现自食其立,而且她热衷于公益,为同病相怜的弱势群体排忧解难,成为2014年感动隰县的十大人物之一。 三、深化认识,全力帮扶 (一)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是做好残疾人脱贫工作的总保障。在残疾人脱贫攻坚过程中,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3个文件,为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金上倾斜,项目上优先,关爱上有位,为残疾人脱贫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社会关爱残疾人氛围的形成,为残疾人脱贫达小康坚定了信念。 (二)分类施策,全力惠残,提升福祉,形成拉力,是做好残疾人脱贫达小康的总支撑。根据各地特色资源与生产实际,帮助残疾人发展扶贫产业;结合残疾人自身条件和个人特长,帮助发展各类家庭手工业;针对残疾人家庭缺乏劳动力,积极引导通过土地流转参加新的经济联合体,从中获得收入和效益,最大限度提升残疾人的经济收入。 (三)践行职能,发挥作用,积极服务,形成推力,是做好残疾人脱贫达小康的总抓手。充分发挥残联组织在贫困残疾人扶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抓精准识别,摸清需求,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支持;抓信息对接,跟踪了解,为精准施策提前做好正确向导;抓措施落地,部门配合,为把助残脱贫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强化责任意识。 (四)“两手”齐抓,软硬共管,齐头并进,形成内力,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总措施。残疾人的脱贫达小康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仅要发展产业的硬支撑,还需要增强教育、医疗、就业、住房、信心等软实力,必须软硬齐抓,双管齐下。我们既抓产业发展,又抓教育康复;既抓技术培训,又抓信心增强;既抓资金扶持,又抓自身实力增强;既抓典型带动,又抓整体发展,逐步树立帮残脱贫全方位的工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