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党的传话人——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70年的坚守

◎李志军 田黎瑕

  “永做人民勤务员,赤胆忠心把国保,惩治腐败民心顺,风清气正国威高,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意义大,学习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最重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十八届六中全会各项任务认真落实好……”

  1月28日,丁酉年的第一天。在陵川县城崇安寺前的广场上,开场的唢呐合奏响彻天空,生动的快板书节奏明快,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的队员们为现场观众奉献了新春的第一台演出。

  长年累月走乡串村为老百姓演出,潜移默化中将党的政策传到了千家万户,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文艺轻骑兵”的陵川盲人曲艺宣传队,已经坚持了70年。

心红志坚,报效党恩,勇做“党的传话人”

  1946年5月,陵川县解放一年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24名在当地流浪说书的盲艺人汇集在一起,成立了陵川县盲人宣传队(1969年改名为陵川县曲艺宣传队)。“我们有组织了,再也不用单个在外面瞎闯了。”大伙儿高兴得白天使劲吼,夜晚睡不着。“以后怎么干呢?”他们在一起商量着。“是共产党解放了我们,我们应该报党的恩,为党出力!”“对,我们眼睛看不见了,但能说话,就做‘党的传话人’,为百姓大众说书表演,在陵川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说干就干,24人编排了《解放陵川》《破除迷信》《父子送公粮》等各种节目,深入全县巡回演出,扩大解放战争的影响,激发广大群众支援前线的热情。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们紧密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董存瑞、雷锋、王杰、焦裕禄等英雄模范人物,激励大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时,曲艺队的三个小组正在全县各地演出。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后,他们随编随演,及时宣传。当时,很多干部激动地说,三中全会刚开完,报纸还没有收到,你们就已经编成节目唱起来了,真不愧是“党的传话人”。

  几十年来,盲人曲艺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热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讴歌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时代英雄,从没有因风雨挡道、冰雪封路漏掉过一个村庄,始终为教育群众、鼓舞群众提供正能量。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曲艺队陆续编排了《反腐倡廉正风气》《全党动员反“四风”》《严实就是宝中宝》《人人学法最重要》等曲目;

  去年,他们又编排了《十八届六中全会指航程》《焦裕禄家风好》,通过说唱、快板等形式,在全县各个乡镇巡回演出。

  在一代代盲艺人的传承中,曲艺队如今已经有56名队员,分成3个演出小组,每年下乡演出近千场。曲艺队队长侯安凤告诉记者,为了准确地传播法律法规及党的各项政策,他们每个小组都配有收音机,每天早上坚持收听新闻,了解新政策,随时编排及时演出。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组织排练,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每年配合有关部门把依法治国、计划生育、植树造林、环境保护、诚信纳税等内容编排到节目中,特别受群众欢迎。

  70年风霜雪雨,历尽千辛万苦,曲艺队队员们不仅爬过奇险无比的东五昌、西洼叉、上碣嘴和兽嘴牙等太行峰巅,而且下到人迹罕至、谈路色变的锡崖沟、赤脚漏、黑风洞等沟壑深渊。侯松锁、苏学才曾因为迷路被困在山中好几天,队员马明娥过河时险些被河水冲走,侯安凤刚到队里时滑到山下几乎被雪掩埋。就凭着一根木棍、两条腿,一步一个脚印,盲人曲艺队一代代队员们走遍了陵川1751平方公里的土地,总行程30多万公里,演出10多万场,演出各类节目4.2万余个,观众达2000万人次。

执着事业,不忘初心,追求高尚情操为党争光

  今年86岁高龄的侯松锁是1946年盲人曲艺队成立至今唯一还健在的老队员,也是队里第一个入党的队员。他经常向后生晚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是党把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里救出来,我要把自己学的吹拉弹唱本领为党的宣传事业服务,回报党的恩情。”他时时处处为后来人作表率,也年年月月向他们提要求:“我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我们的组织却应该是一个健全的组织。曲艺队是党的宣传队,所有的队员都要眼里有纪律,心中有追求。”

  1998年4月,随着队长侯安凤和几名追求进步的艺术骨干先后加入党组织,曲艺队正式建立了党支部。现在支部共有7名党员,其中残疾人党员5名。有了支部,党的领导更加坚强了。他们根据上级党组织的要求扎扎实实进行党组织建设,开展党组织生活,并把党组织生活延展到入党积极分子、进步青年和全体队员身上,队员们的心更敞亮了。

  现任队长侯安凤是老队长的外甥女。作为一个健全人,11岁过继给舅舅后她就开始给队员们念唱词,下乡演出时她在前头给大家引路。刚入队时,她还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姑娘,如今已到了花甲之年。48年来、1.75万余个日日夜夜里,小到锅碗瓢盆、鼓剑锣槌,大到硬件设施、外出表演,都是她操持,为党员们作出了表率。

  曲艺队长期开展“五比五看五带头”——比学习进步,看刻苦钻研,带头学习提高;比思想品德,看文明行为,带头服务群众;比工作成效,看业绩突出,带头争创佳绩;比组织纪律,看严于律己,带头遵纪守法;比团结友爱,看品德高尚,带头弘扬正气。比得内部高效,比得外人夸赞。

  2014年夏天,曲艺队第一小组在里进掌村宣传后应收328元,村里的会计办手续时给了330元。组长宋学敏专门到村党支部书记家里退了两块钱,村会计后来见人就说:“多给了两块钱他们也不要,曲艺队太认真了。”

  在任家掌村宣传后,有群众觉得队员们辛苦,就给他们拿了些核桃和梨,队员们走的时候却按市价出了钱。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说书说到大半夜,一大早起来还把院内外卫生打扫干净,给五保户扫地打破了暖壶还要赔偿,曲艺队执行纪律真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没过几天,任家掌村就给曲艺队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纪律严明演技精。

  说起演技,曲艺队始终把打造优秀作品,提升艺术质量作为生存之基,常年在全体队员中开展“学艺术,练技艺”大比武,编创新曲目,精练基本功,聘请专家老师进行辅导,还派艺术骨干到外地学习取经。在走乡串户表演中对节目精心打磨,生动活泼不落低俗,深受群众喜爱。多个节目多次参加省、市以及全国残疾人艺术调演并获得多种奖项。他们的身影曾出现在第29届残奥会开幕式上。2013年,他们编排的陵川钢板书《退钱》通过层层选拔,参加了第16届文化部“群星奖”的决赛。当时的决赛现场,12分钟的节目台下响起8次长时间的掌声,表演得到了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一举夺得了“群星奖”,这唯一一支与健全人同台竞技的残疾人队伍获奖,实现了晋城曲艺门类参加群星奖“零的突破”。

  “党恩重,民情深,终生永报;身体残,心不垮,创业志浩;靠‘四自’,做奉献,不怕苦劳;人为我,我为人,争分夺秒。”在他们自编的唱词里饱含着曲艺队对信念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

为党分忧,乐助他人,以悲悯的情怀谱写世间大爱

  队里有个姑娘叫焦路来,出生不久被父母抛弃,后来又先后被5户人家抱养过,一发现她是盲童就都把她又放在大街上。曲艺队知道后就把孩子领回来,起名叫路来,就是从路上捡来的意思。如今,路来已经长成了22岁的大姑娘,吹得一手好曲子,成了队里的演出骨干。除了焦路来,队里还有个白路来,也是路上捡来的苦命孩子。

  残疾人生存艰难,曲艺队的队员们同病相怜,每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或是救命,或是帮扶。从1985年开始,他们帮助肢残人和聋哑人就业,创办粮油加工、挂面加工、弹花和网套加工等福利企业,还创办了全县第一家康复按摩诊疗所。几十年来,曲艺队培养残疾学员500多名,帮助他们走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道路。从1995年开始,曲艺队办起了盲童学习班,陆续招收了70多名盲童,对他们进行义务教育。在曲艺队,孩子们学盲文、学器乐、学做人的道理,曲艺队给了这些孩子有尊严、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以悲悯的情怀书写着人间大爱。

  有年夏天,曲艺队到陵川古郊莲花村宣传,正好当天的一场冰雹把地里的庄稼小苗全部打倒在地,好多村民看着一年的辛苦就这样被毁了,坐在地头痛哭流涕。宣传队现编说唱段子,挨家挨户到群众家做工作,给大家鼓劲。后来群众见到县里来检查灾情的干部谈起这事时说:“曲艺队好比‘打气管’,鼓起了我们灾后自救的勇气,是我们的开心人。”

  在日复一日的演出中,类似的事情他们做了很多很多。

  曲艺队心系着党,为党的事业分忧解愁,党和政府也牵挂着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关心着这个特殊群体的工作和生活,而且在政治上给荣誉,给精神鼓励。党支部多次受省、市、县三级党委表彰奖励,几任支部书记也都被评为先进个人。让多少人钦佩的是,曲艺队队员们身残志坚,没有依附国家养活,没有向党伸手讨要,而是自力更生办自己的事。

  走进曲艺队住处,青砖白墙的四合院处处花香,盲童班、按摩培训班、器乐班、宿舍井井有条。这是他们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的幸福家园。

  1946年建队的时候,曲艺队房无一间、钱无一分,队员们演出回来就住街边的小旅店。上世纪七十年代,县政府在县城东关为曲艺队落实了修队舍的地方。

  修建宿舍时,曲艺队本着节约的原则,外表大部分用新砖,内墙掺些旧砖。捡旧砖头时,队员们都是靠手摸,运输时有点视力的队员前头拉车,盲队员在后面推。砖拉回来后刮洗干净,宽窄搭配使用。除了请几个大工,所有小工的事都是队员自己承担。当时还担任曲艺队队长的侯松锁检查房屋质量时都是用手一砖一瓦地摸。

  曲艺队,曲艺队,唢呐二胡要齐备。这几十年,他们精打细算,丝弦断了结住用,乐器毁了自己加工,修旧利废,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能自己做的事,决不雇人干。如今,经过5次搬迁多次修建的陵川盲人曲艺队,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拥有前后两院共98间房屋,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固定资产达120万元。从一弦、一鼓、一副钢板起家,发展到现在的包括音箱、架子鼓在内的全套乐器。从单一的盲人说书演唱发展到现在的集福利企业、盲人按摩、盲童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单位,曲艺队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采访结束离开时,盲童班的孩子们一边摸着盲文课本,一边念着童谣:“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房前花朵香,屋后树成行,曲艺队的心,永远向着党……”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让人心生怜爱,朗朗书声久久在记者耳边回响。(摘自《山西日报》2017年3月21日a1、a3版)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