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决不让残疾人掉队

◎李亚明

  “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这是写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国发〔2015〕7号篇首上的一句话。同样,也深深地刻在了每个残疾人工作者的心中。特别是在我省上下打响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决不让残疾人在小康路上掉队。对于我省的残疾人来讲,全面小康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变化,是不断改善的民生福祉,是不断健全的保障体系,是倍感充实的获得感,是身边不断升级的幸福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省通过普惠与特惠相结合,拉起了残疾人生存与自立的“兜底线”;通过康复与就业优惠政策的结合,树起了残疾人增收致富的信心;通过扶贫与救助的结合,引导社会各界与残疾朋友手拉手,走在共同小康的康庄大道上。

全面小康精准帮扶实现脱贫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残疾人215.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04%,涉及186.8万个家庭的646万家庭人口。一户多残的家庭22.1万户,涉及76.3万家庭人口。根据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数据统计,我省残疾人贫困人口(包括贫困边缘户)约34万人,截至2016年年底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2.4万人。他们由于自身条件的缺陷,加之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业创业能力不足,收入微薄而不稳定,因而无疑是贫困人口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最大,而且极易返贫。全面小康,重点在全面。既包括覆盖的人群要全面,也包括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小康,重心在基层。城市的基层在社区,县乡的基层在农村,特别是居住着70%以上残疾人的农村地区。要做到这两点,必须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实现工作重心下移、工作力量下沉,逐级落实责任,逐地分解任务。全面小康的短板是脱贫,解决残疾人小康的重点更在脱贫。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全部脱贫,必须充分借助和纳入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真正实现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精准识别、精准管理,通过精准帮扶最终实现残疾人精准脱贫。我省提出,“要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坚持兜底保障与就业增收相结合,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帮扶与残疾人自强自立相结合,坚持统筹兼顾和分类指导相结合,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

社会保障“两项补贴”兜住民生底线

  “到2020年,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基本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帮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是写在省政府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里的话语。对于我省这个全国扶贫开发重点省份来说,要实现这一目标,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级残联任重道远。我省自2014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简称残疾人“两项补贴”)。2014年-2015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8100万元,惠及16.9万名一级重度残疾人。2016年按照国务院的要求进一步提标扩面,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范围由城乡低保家庭中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贫困残疾人,扩大到城乡低保家庭中的所有持证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范围由城乡低保家庭外残疾等级为一级的残疾人,扩大到所有持证重度残疾人。到2016年年底,全省共为21.59万名困难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发放金额1.5亿元;为27.86万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护理补贴,发放金额1.67亿元。在落实好中央对困难残疾人的具体保障措施,真正兜住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底线的基础上,我省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困难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质量。同时,要增加医疗康复、特殊教育、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兜底保障农村贫困残疾人基本生活、托养、医疗和安全住房,加快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让这些政策实实在在改善残疾人贫困状况,增强贫困残疾人的获得感和脱贫信心。

康复预防以健康成就残疾人小康

  残疾人要实现小康,康复是非常迫切的需求。康复是指康复重建与功能补偿,通过康复治疗和训练、配置辅助器具,让残疾人失去的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回归社会生活。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所有残疾人和他们家庭的梦想,是他们接受教育、实现就业和充分融入社会的前提。我省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康复项目,很多残疾人得到了有效康复,改变了自身命运。今年实施的3.5万名残疾预防重点干预和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是省政府今年确定的民生实事之一。项目将对3000名0-6岁初筛阳性儿童进行复筛和残疾诊断;对2.5万名疑似残疾人进行残疾鉴定;对7000名0-6岁残疾儿童给予抢救性康复。以康复救助项目促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建立,逐步实现0-6岁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免费得到手术、辅助器具配置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同时,我省还力争更多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康复服务覆盖范围,为城乡贫困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此外,我省还建立了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减少残疾发生,并重点加强康复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康复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各类康复救助项目的管理,严格按照项目实施办法和机构审评标准,加强对定点机构的审评与监管,对不符合条件的机构,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机构要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坚决取消。

加大援助多渠道拓宽就业路

  如果说,康复是残疾人的第一需求,那么就业则是残疾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社会认可的立身之本。我省从2015年起,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实施“一店三基地”计划,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实现就业。省级“一店三基地”创建工作分三年进行,目标建设省级残疾人实训基地、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创建100个以上;省级盲人按摩示范店创建300个以上,目前计划运行良好。在建设的同时,我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一店三基地”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创建实效。此外,我省还将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残疾人多种形式就业增收:建立残疾人创业孵化机制,对残疾人创办的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优先享受国家扶持政策,优惠提供孵化服务;加大对残疾人就业援助力度,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用人单位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启动残疾人职业能力提升计划,推进政府购买残疾人就业培训和服务岗位;制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帮扶措施,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网络服务平台。(作者为山西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

相关信息